文章第一作者Caitrín Crudden说道,尽管本文研究在小鼠中进行,而且我们也并不清楚是否相关研究结果能应用到人类机体中,但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对普通药物进行重新定向使其能用于目前迫切需要新型疗法进行治疗的年轻癌症患者机体中。文章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大型细胞表面受体的共性,即G蛋白偶联受体(GPCRs)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TKs),GPCRs能被超过一半的药物靶向作用来治疗诸如过敏症、哮喘、抑郁症、高血压等疾病,但迄今为止其还并没有被开发用于治疗人类癌症。RTKs则因其参与到了多种细胞异常的发生,所以能被抵御癌症的药物靶向作用,比如乳腺癌和结肠癌等;RTK家族的一个受体在多种癌症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包括儿童肉瘤等,该受体名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IGF1R),此前研究人员尝试开发作用该受体的抗癌药物,然而并未成功。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IGF1R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发现,IGF1R能与GPCRs共享一种信号模块,这就意味着其或能通过靶向作用GPCRs的药物来影响其功能,这种策略或许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种思路,即重新定向耐受性较好的药物来沉默驱动肿瘤的受体,并减缓癌症的生长。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利用药物帕罗西汀来处理儿童肉瘤细胞和小鼠模型,帕罗西汀是一种能损伤血清素再摄取受体(GPCR家族)的抗抑郁药物,研究者发现,这种药物能明显降低恶性细胞表面IGF1R受体的数量,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此外研究人员还揭开了这种交叉靶向作用背后的分子机制。
研究者Leonard Girnita说道,如今我们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策略通过靶向作用GPCRs来控制肿瘤驱动受体的活性,据我们所知,本文研究代表了整个癌症相关RTKs类别研究的新范例,并有望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起点来帮助研究人员在几乎任何病例条件下设计出特殊的治疗手段,这对于后期开发大量在临床中使用的较低毒性的靶向GPCR药物至关重要。下一步研究人员计划开发出新型策略来选择性地交叉靶向作用多种RTKs,并在临床研究中证实这一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