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李克强总理来上海调研,强调要抓住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促进跨国公司亚太运营中心向中国转移。在上海外高桥港区,他重点察看了高度信息化管理的港口,又在药明康德公司考察了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实验室。李总理指出,中国走到了这一步,就该选择一个新的开放试点,上海完全有条件、有基础实验这件事,要用开放促进改革。
在生物医药方面,跨国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对中国的研发投资。跨国药企从10年前就开始将一些简单的研发活动外包给中国企业,虽然主要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但也间接的带动了中国企业相关技术的发展。1997年,诺和诺德第一个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之后,罗氏、辉瑞、阿斯利康、诺华、葛兰素史克、强生、礼来、赛诺菲-安万特、百时美施贵宝等跨国药企先后在中国成立研发中心。只是,这些研发中心的主要目的仍然是进入中国市场,并没有明确庞大的研发战略来推动,而且主要是针对亚洲发病率较高的本地疾病。
近年来,中国引进外资开始更多的考虑跨国公司所能带来的先进技术,而不再只关注投资的多少和公司的名气。如果哪家跨国药企未来能大力拓展在华研究范围,并且像在发达国家那样对研究项目进行严格评估的话,就能在中国的研发浪潮中占得先机。除了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并给予更多重视外,如果哪家外企能更多的将较为关键的研发业务外包给中国企业,或者将高端产能比如生物仿制药的工厂建在中国的话,也能在中国引进"升级版"外资的活动中占据有利地位,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