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交流

首页 > 冷链物流交流

医药观察之流通变局
发布时间:[2013/3/19]     访问人数:[1629]
近日,卫生部发布了新版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即新版GSP),这是时隔12年之后,监管部门再一次对医药流通行业的游戏规则做出修正,与旧版的GSP相比,新版GSP在药品经营企业的软硬件上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也意味着,药品经营企业要想在未来活下去,不得不掏出更多的真金白银来进行自我经营的提升和完善,而这对于已经竞争相当激烈的国内流通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新规一出,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但总的基调是悲观大于乐观,有媒体甚至以《80%小散医药批发企业面临淘汰》为题来预测未来大部分医药流通企业的结局,尽管最终的事实未必会像媒体预测的那样悲观,但从行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医药流通行业的变局似乎已在悄然发生。

流通业整合在所难免

近十年来,看病难、看病贵逐渐成为与房价、教育并驾而驱的民生焦点问题,而随着2010湖南湘雅医院的"芦笋片事件"、2011年的"克林霉素磷酸酯事件"等所谓的医药行业内幕的被爆出,看病贵的焦点逐渐被转移到药价虚高的问题上来。在民众将"看病贵"的愤怒指向药价虚高的同时,改革药品流通渠道,压缩药品流通环节便被视为治理药品流通混乱的药方被开了出来。此后政府先后试行了"两票制"、省级药品统一招标,以及推出《药品流通环节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等举措,尽管从目前来看,这些举措对治理药价虚高的效果有限,但游戏规则的改变确实已经动了医药流通行业的"胎气",医药流通体系内部深层次的利益格局已经被触动。

医药流通业,广义来说是指将医药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配送到终端消费者的媒介,从业务性质来分,又可以分为药品批发、药品零售以及特殊药品分销三个业态,其中,药品批发在其中所占的销售比重最高,目前全国大约有1.3万多家药品批发企业,而这庞大的1.3万家药批企业,也正是被诟病的问题所在。根据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美国前三大医药分销企业占到整个市场份额的90%,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前三位的药品分销企业也分别占到了该国药品分销市场份额的70%以上,而我国的前三大分销企业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0%多一点。而较低的行业集中度,企业雁过拔毛也是导致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目前国内医药流通行业所谓的多、小、散、乱现状的形成,既有其历史的原因,更有其现实的因素使然,短时间内并不能一下解决。

在我国现代医药商业不长的发展历程中,有将近一半的时间是处于政府的计划管制之下的,在建国以后至1983年间,出于药品供不应求的现状考虑,中央政府实行严格的管控,统购统销,药品只能严格按照三级流通的体制进行运转。

1984年以后,随着向市场经济转制的呼声日益高涨,加上医药经济的发展,政府开始取消统购统销、按级调拨规定,一二级站可以直接向药厂进货,也可以向医院销售,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国有或集体的医药工业企业或其它企业开始进入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行业开始进入无序竞争的局面。1999年对医药流通行业来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国家原经贸部下发了《医药流通体制改制指导意见》(1055号文件),其主要思想就是系统通过机制改革,实现医药流通行业的产权多元化和经营方式现代化,此后,民营资本也开始介入到医药流通这趟浑水之中。

现实的因素则在于,中国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医药流通企业,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中小医药制造企业,在八九十年代拉动地方经济的诱因下发展起来的一大批中小医药企业,研发和销售能力相对较弱,其开发医院的能力和品种更是有限,而中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无法形成的医疗服务竞争市场,使得公立医院在药品采购中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这两方面现实因素的结合,使得一大批拥有医院终端资源的"居间人"得以存在,而现行医疗体制"以药养医"的现实则更使得医药流通业小而散的现状变得牢不可破。

然而,从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来看,医药流通业的发展环境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首先是去年新版GMP的实施将使得一大批的中小制药企业在未来五年内变得不复存在,而新推出的新版GSP也将使一大批之前以开票为生的流通企业从此消失,近三年来卫生部所进行的医药分开改革或可能使得医院营收与药品之间的利益纽带被彻底剪断,再加上不断完善的省级统一招标,这些在未来五年都可能使得医药流通企业的存在失去可能。

在2011年5月商务部发布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到2015年希望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批发总额85%以上。这种政策层面的导向或许对这种行业上的整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自2011年以来,随着以国药控股、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等全国性兼并扩张,以及广州医药、南京医药等地方企业的崛起,流通业形成全国性寡头竞争以及地方性垄断竞争的格局已在所难免。

零售业或雪上加霜

新版GSP的推出及实行对另一个流通业态--药品零售领域同样将产生重要的影响,相比于药品批发,自2009年推行新医改以来,药品零售行业始终处于一种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原本寄希望的新医改医药分开,利用社会药店代替医院门诊药房的憧憬也随着医改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而逐渐成为了泡影。相反,随之而来的公立医院药品零差价销售和医保报销制度的完善,则使得一直以低价优势拥有生存之地的社会药店逐渐处于了被边缘化的境地,而此轮新版GSP的推出使得药品零售业态更加雪上加霜。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新版GSP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对药品零售企业提高了要求,硬件上要求"经营冷藏药品的,要有专用冷藏设备",软件上,新规最大的变化就是明确要求企业设立质量管理部门或者配备质量管理人员。其中,"药品零售企业应当配备执业药师"一条,就将令目前绝大多数的零售药店挡在了新规之外。有统计显示,目前全国40多万药店10多万药师中,拿到执业药师证的不到两万人,有执业药师的基层药店更是不到10%。况且,在全国42.3万家的药店门店中,有多达27.7万家为单体药店,而单体药店中又有相当属于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这些药店对于执业药师而言毫无吸引力。

毫无疑问,如若新版GSP真的严格按照条例执行,自2010年以来,已经经过多次洗牌的药品零售业态将面临更大的动荡。

网上药店或成趋势

近两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全面红火,医药作为一种新的品类逐渐被各类电商所追捧,除了天猫医药馆这种电子平台模式外,京东好药师、金象网这类垂直医药电商模式也在蓬勃发展。截至2012年底,国内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牌照的企业已达到127家,是一年前(2011年)时候的两倍。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医药电商B2C(有牌照)全年销售规模达到16.65亿元,如果加上相关品类商家(无牌照)的销售额,则整个网上医药类产品的销售额将会翻几番。而据天猫方面的数据,仅2012年12月,天猫医药馆方面的销售额就达到7041万元。

尽管目前受到政策以及信用评价体系、物流体系建设等的掣肘,网上药店的销售额在整个药品销售额中所占比还比较小,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上购药,国内慢性病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网上药店天然的跨距离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医药电商无疑将成为药品流通业态的重要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