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包研究似乎要成为将来的主流研究方式。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里,《自然》就为这个主题报道过两次。这种全新的研究方式会在科研领域产生一次变革。
《自然》两则新闻
在2009年1月底,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位叫Timothy Gowers数学家在受到公民科学运动(citizen science)的影响,在他的博客中发布了一个深奥的数学问题,让他的读者来证明。后来他把这段时间称为“我的数学生涯最为激动人心的六个星期”。
他鼓励他的读者,“如果一大群数学家能有效地磨合他们的想法,也许他们可以非常有效地解决问题。”
他们的确做到了。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里面,Gowers的博客里面充满了读者头脑风暴般的想法和见解,3月份的时候,当Gowers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他发现答案就藏在这近1000条的评论中。
“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办法。” Gowers说。而通常人们认为Gowers的工作是隔绝的,孤独的。Gowers这种通过集合其他学者的力量共同研究问题,是一种与当前研究文化不同的方式。
同样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Nature同样报道了另外一个众包研究。2013年12月12日,一篇为“RNA design rules from a massive open laboratory”的论文在线发表在PNAS杂志上。该论文署名作者多达3.7万人,其中专业科研人员只有10人。这也是众包实验的第一个结果发表权威学术期刊上。
众包研究未来趋势
事实上,众包研究在很多公民科学项目中得到体现,这些项目往往不需要参加者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例如,星系动物园计划,2007年就召集了150000个用户。未来,众包研究继续在公民科学中发挥重要重用,参与的人群会借助互联网也日益庞大起来,外加移动互联网逐渐生活化,所以这样的项目开展也越来越方便。
众包研究融入到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日常科研工作中,主要是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众包研究的渠道,互联网为聚合同一领域的不同研究者提供了有力工具,但是对于众包研究来说,这样的网络平台以及实体平台目前还真是太少了。另外,科研工作者对于众包研究的认可和接受。开放、自由和分享这种互联网思维同大多数科研工作者局限于自己的科研圈子思维有些格格不入,大多数科研工作者的这种“半封闭工作状态”可能还要维持一段时间,但在日益庞大的开放存取科研促使下,科研工作者的这一局面将会逐渐改变。
对于商业公司来说,他们信奉的是“人流向哪里,钱就流向哪里”,也会逐渐涉水一些众包研究,这些项目既有他们自己的研究项目,例如,通过公众的参与,从而挖掘有用的线索以及潜在的客户。另外一种方式是,他们会赞助一些公民科学项目,从中挖掘有用的数据来。
当然互联网公司,此刻也不会袖手旁观,因为在这里面潜藏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众包研究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等。
总之不管谁的介入,这对于众包研究都是有促进的作用。